我国首个超大城市区块链基础设施支持数百亿条数据共享******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张漫子)北京市目录链2.0于1月1日0时上线,目前北京市80余个部门的市级数据目录、16个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级数据目录,以及民生、金融等领域10余家社会机构的数据目录全部上“链”。这是我国首个超大城市区块链基础设施。
数字化时代,数据就是生产力。过去,不少数据沉淀于各部门的信息系统、统计报表,存在共享难、协同散、应用弱等问题。如何打破“信息孤岛”、挖掘数据价值,以助力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成为各方关切。
北京市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录链作为“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于2018年10月设计、2019年4月上线、2019年10月“锁链”。经3年多运行,北京市80余个部门的市级数据目录、16个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级数据目录,以及民生、金融等领域10余家社会机构的数据目录全部上“链”。链上实时管理目录信息50余万条、信息系统2700余个,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跨主体的数据安全共享1万余类次、数百亿条。
作为全国首个超大城市区块链基础设施,北京市目录链的此次升级依托我国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实现从底层架构到核心算法的全面自主可控,进一步提升了政务和社会数据安全有序流通的可靠性。
长安链技术团队负责人介绍,长安链的高并发、低延时、大规模节点组网等能力,实现了目录链2.0在架构灵活性、共识机制、数据存储等方面的显著提升,区块链数据查询响应速度达毫秒级。特别是安全性方面,目录链2.0的框架体系、技术架构及核心组件全部自主研发,采用多重安全防护技术,保障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
基于北京市目录链,北京逐步建立起“数据来源可信任、授权范围可界定、流通过程可追溯、场景用途可监管”的数据管理控制新格局,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闭环管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城市运行、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留学生返乡“务农”:带领乡亲对接海外客户******
(新春走基层)留学生返乡“务农”:带领乡亲对接海外客户
中新网吉林1月12日电 (记者 石洪宇)时下,吉林省桦甸市已是冰天雪地,金明辉仍在延续村里的“农时”。他端坐在电脑屏幕前,用日语与日本客户交流,每一笔订单、每一样产品都会反复确认。一旁的村民们对这样的“行情”再高兴不过了。
“种植技术和水稻品种之前都与客户确认过,现在正是发货的高峰期。”在村民们的眼里,金明辉为这个传统村落带来了可喜变化。曾在日本留学的他于2021年返乡创业,和父亲一起带动近百名村民种植水稻1400多亩,所产大米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
30岁的金明辉居住的桦甸市桦郊乡晓光村,是吉林省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朝鲜族村民有九成。近些年,吉林省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让该村有了“种植”和“文旅”两张“名片”。
金明辉在日本所学专业是语言学,在求学期间发现越光米十分流行。他与父亲取得联系,发现这一品种在家乡也有种植。“我在日语方面有优势,邀请日本企业到我们村里试种这个品种。”金明辉向对方介绍了家乡的黑土地和中国东北的农耕文化。
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外方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等,稻米打包出口。金明辉返乡开启了“务农”生涯。
金明辉认真对比了两地农业的异同,他认为家乡除了自然禀赋优势,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农业政策。“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让农业成为非常有前途的产业。”
金明辉说服父亲办起了晓光种植家庭农场。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农场整合外出务工农户家的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同时筹集150万元购买农机——政策还提供了30多万元的农机补贴。
金明辉认为,农民赶上了好时代。当地政府积极帮助种粮大户畅通融资渠道,先后协调金融机构贷款180万元。
对晓光村来说,刚刚过去的一年是“颗粒归仓”的丰收年。在金明辉父子为代表的种粮大户的带动下,大米及农产品远销海内外。
金明辉计划,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深耕“农事”,让家乡的名字更加响亮。(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1分快3地图 |